“德勒布”(藏语:祈祷平安、驱散鬼神),又名为出征舞,相传为古代战争时期勇士出征前所跳的一种民间祭祀舞,同时也是驱鬼神、鼓士气的一种壮行舞,是嘉绒藏人早期森林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习俗积淀,后来演化为嘉绒男子尚武精神的舞蹈化遗存。
嘉绒地区以农耕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,嘉绒男子自幼习练攀爬、刀、枪、棍、剑(箭)术,生性威猛秉直,吃苦耐劳,加上古代历史上多次从西藏到嘉绒地区的大量军事移民,让这种狩猎谋生的技能和据守领地的职能合二为一,成就了嘉绒男子的尚武精神,嘉绒男子自古以来就是保家卫国的勇士,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王朝对嘉绒地区推行士司制度,实行屯兵制,这些屯兵平时为民,战时为兵。
德勒布来源于嘉绒藏地一段悲壮的往事:十八世纪中叶,巴勒布(今尼泊尔)的廓尔喀族入侵中国后藏,他们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引起了嘉绒藏民的愤怒。待朝廷的征兵令一到,这些格萨尔王的后代,迅速组织起一支两千多人的远征军,奔赴抗击入侵者的战场。嘉绒男儿英勇善战,吃苦耐劳,又有丰富的战斗经验,因此他们常被派遣到战事最激烈、环境最苦寒的地方去鏖战。在激战中嘉绒男儿遭受到了重创,因廓尔喀族用高大的大象打头阵,嘉绒男儿无法抵抗,几经失败终于找到了对付廓尔喀族的办法:将烧红的木炭装进铁桶内,等大象来的时候就将木桶朝大象滚去,大象踩到滚烫的木桶后烫的它们直跳,大象们都开始四处逃窜,嘉绒男儿趁机而上,打得廓尔喀族人屁滚尿流。终于历经一年后,嘉绒人终于把廓尔喀族人驱逐出境,嘉绒男儿组成的这支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德勒布,就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史诗性舞蹈。
“德勒布”有专门的唱腔、跳法,舞蹈时,武士们身着铠甲(有皮制的、也有金属片串制)、脚蹬皮靴(古时着草鞋)、头戴尖形插有雌羽的帽子、身挎火镰枪、手持长剑(或弓)、身背箭筒和皮制档箭牌、腰佩银鞘匕首、腕戴金属护具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属火镰枪和金属护具。火镰枪的火镰是用高山一种野生植物绒晒干兖绒,用白石头与钢片磨擦使其植物绒燃烧点发火镰枪。金属护具除了战时起到防护作用,在平时舞蹈过程中还有一妙用,就是取下放于地上作酒碗或酒杯的托盘。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弓腰、曲背、弯膝、碎步移动、抖铃等,以练兵、练武的操练方式,表达粗犷、浑厚、神勇、尚武的特点。在舞蹈中,节奏多兼有切分和混合节拍,这就使得音乐的强拍被改变,使其节奏在舞者身上充满野性与自由的张力,而这种猛劲更使得嘉绒出征舞展现出原始、古朴、勇敢的尚武精神的内在本质。
舞蹈队形是以士兵列队形式站列,所走路线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圈前进。勇士们伴随悲壮的唱腔并即兴式地不断加以“嗷---嗷”的吼叫,整个队伍边歌边舞,一边伴以碎步移动、弓腰;随即队伍在一阵“嗷---嗷”的吼叫中突然开始由直线队列前进、回旋;速度逐渐由慢变快,武士们的情绪也由凝重而渐渐转入激动亢奋。勇士们都高举手中兵器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冲向前方,“呵——呵”的高亢吼声有节奏地伴随着“冲杀”。音乐韵律节奏铿锵有力,主要展现嘉绒男子的勇猛刚性。
舞蹈人数:在最初时期需要全体屯兵、每家的妇女一人,现如今需男性16人(每队8人),女性16人(女性只参与第四部分的锅庄)。
舞者着皮靴(战时为草鞋)、盔甲、白绸裤,头戴圆形尖顶插有羽毛的帽子或狐皮帽 ,手持刀枪或弓箭,身背箭囊或剑鞘,腰挂藏刀。舞蹈时或瞄准射击,或张弓搭箭,并伴随悲壮激昂的唱腔,手持刀剑、身穿盔甲的武士们在领头长者的歌声带领下,尽情的舞蹈着,舞蹈过程将整个出征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通过表演、传承“德勒布”,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,保护濒临绝迹的传统文化成果,培养了年轻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,推动了民族团结、和谐,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,达到教育后人的效果。